首页/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 正文

踔厉奋发 笃行不怠 踵事增华再谱新篇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2-06-08 10:16


风劲帆满海天阔,奋楫潮头逐浪高。

过去的一年,是渭南市工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2021年年初,渭南市提出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在全市打造钢铁及金属制品、食品工业、新材料3个千亿级,能源工业、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新能源5个500亿级和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电子信息3个超100亿级的“353”工业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工业总量实现倍增,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产业融合持续深化,建成西部现代工业强市,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工业倍增计划实施以来,渭南市深耕“353”产业布局,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紧盯工业倍增计划十大任务,贯彻落实十大政策,深化“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工业提质扩量工程。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新兴产业“新芽成大树”……

全市工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绘就工业振兴蓝图

渭南“换挡提速”进行时

工业是一个地区、一座城市发展的基石。

工业稳则经济稳。2021年,渭南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上稳增长部署,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2.2%,居全省第2位;总产值突破2550亿元,同比增长29.7%,连续10个月单月工业产值突破200亿元。全市165个工业倍增计划重点项目和36个技改项目全面开工,30个工业新增产能项目竣工投产。国家级光伏领跑基地落地渭南,太阳能、风能装机规模居关中之首。“秦禹”专用车成功出口中亚,渭南制造再次走出国门;龙钢公司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项目成功入选工信部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全市新增木王科技、拓日新能源、澄合煤矿机械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渭南高新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

在这份喜人成绩的背后,是全市上下充分凝心聚力、主动作为,抢抓机遇招大引强,增添举措补齐短板,依托实施工业倍增计划,所开启的一场浩荡征程。

“自渭南市实施工业倍增计划以来,集团积极响应市县十项重点工作《实施意见》精神,围绕工业倍增,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创新力度,奋力拓展市场,实现了经营业绩持续稳步增长。”陕西美邦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乔明玉介绍道,“2021年,美邦药业集团累计营收8.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8.19%,实现净利润1.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9.71%。”

位于蒲城县的陕西美邦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2021年9月1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成为陕西省第一家农业植保上市企业、国内农药制剂领域的第二家上市企业。

在今日渭南的这片沃土上,一批批实力更强、质量更高的工业企业正迈开脚步阔步前进。

全力推进“创新引擎”

传统产业蓄势勃发

激活发展澎湃动能,工业倍增计划实施以来,渭南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施“瞪羚企业”培育行动和科技企业“小升规”计划,常态化更新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政策,充分发挥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作用,持续释放产业活力。

2021年,全市共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247家、高新技术企业151家、瞪羚企业4家、瞪羚潜在企业3家。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0.75%,有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200家。

数据的背后,是渭南市求新求变、量质齐升的工业发展态势。

渭南科赛机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的电脑自动套色控制系统、印刷质量监测系统、电子轴控制系统,三大类产品销量占据全国市场的60%至70%,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渭南科赛机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亮看来,创新是他们取得成功、赢得市场的关键。说到创新成果,陈亮更是兴致勃勃:“与北人印机共同申报的‘高端包装印刷装备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此外,参与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印刷装备专用数控技术研究及主机产品创新应用示范’课题,成功开发出了集成套色电子轴智能控制系统,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

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研发,在解锁“卡脖子”难题中,创新功不可没。

2021年11月,陕西华海新材料“轻量化长寿命城轨及商用车纳米铝陶制动器”项目荣获工信部、财政部共同举办的“创客中国”全国总决赛二等奖。这对于一家成立不到1年的科创企业来说,实属不易。

“2021年6月,在工业倍增计划的引领下,我们的‘轻量化长寿命城轨及商用车纳米铝陶制动器’项目在渭南落地。企业所需的场地与设备均由渭南高新区提供,同时享受当地各项配套支持政策。”华海新材首席科学家、西安工业大学副教授吕煜坤说。

吕煜坤介绍,华海新材生产的纳米铝陶制动器解决了簧下质量重、制动系统低寿命、热衰退严重、易锈蚀、刹车抖动等问题,可广泛应用于商用车、地铁、轻轨和有轨电车,市场前景广阔。

促使综合经济在转型升级中快速发展,不止要做好科技创新引领型项目,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样举足轻重。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全面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渭南实现工业倍增计划的重要突破口、传统工业经济的主战场,韩城市对龙钢公司原有的4座60吨转炉实施升级置换,调优钢铁产业产品结构,巩固提升韩城市钢铁产业链主导城市地位;同时,协调推进龙钢公司400平方米烧结烟气综合治理提升改造工程、海燕新能源焦炉烟气脱硝项目等一大批技术改造项目建成投入使用。2021年全市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总量近2200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70%,远超国家规划确定57%的要求,实现产值180亿元。

“自工业倍增计划实施以来,公司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积极引进科技人才,在以清洁能源装备的技术创新与应用领域,每年投入1000余万元研究费用,相继开发出风电塔筒、高效换热器、煤制烯烃、煤制甲醇等清洁能源装备新产品,为公司近几年来年增长近40%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陕西紫兆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海满怀激情地说,“目前,公司主要产品风电塔筒、压力容器及大型锅炉均在陕西省处于领先地位,2021年实现产值9.2亿元,利税8000万元。2022年,我们将继续紧跟‘实业+创新’步伐,计划完成产值12亿元,利税1亿元,助推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

新兴产业持续“发力”

助推工业发展“加速度”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一个好项目就是一个“排头兵”,可以领跑整个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的壮大蓄势不仅是渭南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也是推动工业倍增计划的又一重要抓手。

以“双碳”目标为牵引,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用新发展理念做活现代能源经济大文章。2021年,国家级光伏领跑基地落地渭南,太阳能、风能装机规模居关中之首。总投资6.26亿元,建设规模100兆瓦的国家电投澄城县璞地光伏电站,是省级重点建设项目。该项目采用光伏产业与农业复合的“光伏+”模式,实现光伏产业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

“项目每年发电量约1.4亿度,每年可节约标煤4.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6万吨,营业额约为6400万元。同时,农业种植可带动周边村民80余人就业,每年创收160余万元。”国家电投澄城新能源副总经理王畅说。

因地制宜发展光伏、风电等绿色能源,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2020年12月,渭南首辆自主品牌的陕西帝亚小维新能源汽车顺利下线,实现了渭南新能源整车生产“零”的突破,填补了渭南市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空白,截至目前,陕西帝亚新能源汽车年产10万辆纯电动车一期项目已建成投产。2021年9月,由渭南开沃新能源汽车投产研发的全市首台纯电动矿用自卸车成功下线。渭南开沃新能源汽车项目立足卡车和专用车底盘领域,总投资52.8亿元,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5万辆新能源货车和1万辆新能源专用车的生产规模,预计年可实现产值约190亿元,税收约12.9亿元。

同样,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电池回收利用成为新的产业风口。电池回收利用,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然而,面对这块看似诱人的“蛋糕”,要尝到真正的美味并不容易。

在派尔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虎林眼中,提前抢占赛道,在机会来临前做好准备,才能在市场搏击中站稳脚跟。

派尔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渭南市华州区工业园区,是西北地区第一家具备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全产业链处理能力的企业。该公司投资3.9亿元兴建的年处理3.5万吨“废旧锂电池、报废汽车、家用电器资源化利用及危险废物综合处置项目”,成功填补了陕西省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综合利用产业链上的多项空白。

“我们对可梯次利用的电芯进行模组的配组、焊接,组装成直接可出售的PACK产品;对报废电芯进行物理破碎,收集电解液、提取黑粉、筛选铜铝铁;对废气进行无害化处理,真正做到电池资源回收零污染、零排放。”派尔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梯次利用车间主管郑成说。

除此之外,在渭南,新材料产业也正在蓬勃兴起。目前,已经形成以红马科技、聚泰新材料、通用纳米等企业为代表的140余家规上企业,年产值约340亿元,主打纳米金属材料、高分子聚合材料、吸附材料、液晶材料、增材新材料、新能源动力正负极材料等产业。

为了提升新材料企业科技含量、密切企业上下游联系,渭南市将加快纳米谷产业园建设。力争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链产值超过1000亿元。

产业是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的命脉,也是一个地方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着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聚力抓产业、促升级,按照集群化、规模化方向,加快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激发渭南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筑巢引凤添动力

招商引资促发展

招商引资是一个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更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后劲所在。

2021年以来,全市16家省级工业园区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915.23亿元,占全市的75%以上,带动就业人员18万人。

工业倍增计划以来,渭南市积极推行“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评价,探索构建园区产业评估体系。通过资金奖补、政策鼓励、现场督导等方式加快推进园区标准厂房建设,全市工业园区新建标准厂房超过57万平方米。同时,统筹开展全市园区优化整合工作,目前已基本实现“一县一区”。大荔经开区、富平高新区、澄城经开区、合阳经开区入选省级特色专业园区,认定数量居全省第1位。新认定省级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2家,市域内省级“双创”基地实现全覆盖。

此外,渭南高新区获批全省唯一装备制造(增材)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羊乳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富平高新区……

2021年6月,中国长城(陕西韩城)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首台计算机整机下线。

从中国长城这个招商引资项目的“身影”中,可以看到韩城充分贯彻落实当好渭南工业发展“特长生”要求,集中力量实施工业倍增计划,进一步明晰了以打造千亿级钢铁及金属制品加工产业、百亿级能化产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军民融合产业等“六个产业集群”为主攻方向,以国家级经开区、省级高新区和农产品加工园区“三大产业平台”为承载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基本路径,把准产业链条结构,以补短板、促升级的高效举措以商招商、精准招商。

2021年10月,蒲城高新区初步通过省级化工园区认定。

作为承担县域工业经济增长的“主战场”,蒲城高新区围绕建设陕西新型“工业重镇”不断加快建设步伐,现已形成以蒲城清洁能源、中化蓝天、蓝晓科技、渭南圆益等为代表的能源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以麦可罗、友帮等为代表的生物科技产业;以莱特、海泰等为代表的新型材料产业;以海德、迪威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产业;以天楹、关中固废处置项目,尧柏循环经济产业园等为代表的环保产业等五大主导产业集群。

筑巢秦东引凤来,人才强市奏强音。为吸引在外工作学习和创业成功人士,并使各类人才充分发挥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能量,渭南市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助推渭南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主线,以实施“智趋华山、才聚渭南”英才计划为抓手,围绕人才“引育留用”各环节,从政策支持、平台建设、人才项目等方面进行系统谋划,逐步完善相应配套措施,构建了具有渭南特色的“1+N”人才政策体系。把人才的创造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实现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同频共振、同步推进。

多措并举优化服务环境

激活经济发展“一池春水”

良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须臾不能缺少。

为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审批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擦亮为民服务品牌,自全市工业倍增计划实施以来,渭南市行政审批局紧扣市委市政府十项重点工作,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采取专班攻关、精准分类、全程网办、并联审批、集中审批、上门服务等有力措施,多措并举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多维度、立体化、全周期的“店小二”式服务,让企业和群众“轻装简行”,为渭南工业高质量发展添注动力。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重在抓实、久久为功。由渭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全力打造的渭南市工业经济发展促进中心也已正式投入使用,该中心结合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全新打造“线上+线下”全方位为企服务平台,主要组织、协调、引导各类社会组织、服务机构为广大企业提供创业扶持、融资担保、技术支持、信息咨询、管理咨询、市场开拓、法律维权和人才培训等服务,多渠道多方式助力企业成长。

“线上”企业全生命周期监测服务平台以“渭南企业码”为前端窗口,以知道企业、了解企业、服务企业为核心,主要由企业全生命周期画像体系、惠企政策超市、为企服务平台及运行监测等功能模块构成。围绕政策直达、三方服务、供需对接、码上金融、码上诉求、码上交流及码上政务等服务场景,整合各类社会资源,聚焦精准服务,有效打造涉企事项综合服务平台,助力企业成长。“线下”服务平台开设工业食品实物展销大厅,利用实物、VR及直播讲解,增加域内产品的知名度,助力企业成长;打造商务洽谈专区,为企业家打造一个舒适的交流场所,方便企业合作洽谈;开通政策解析直播间,通过更加直观地剖析讲解政策,配合线上服务平台,让企业知道政策、掌握政策,更好地享受政策。该中心已于2021年10月获批陕西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为下一步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

为厚植兴业沃土,渭南市全面深化“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改革,秉承“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服务理念,坚持标准化引领筑基、立体化审批服务、品牌化工作创新,主动作为,务实进取,蓄势向上,行政效能不断提升,以企业获得感、群众幸福感为导向,不断彰显渭南优化营商环境的力度和决心。

企业开办用时压减至2个工作日,采取“容缺办理+承诺制”的办法,最大限度压时限、缩环节、减前置、优流程,尽快解决影响项目建设顺利推进的环评、土地、稳评等手续办理问题。“审、核、签、发”程序由多窗口完成变为一人独立完成;商事登记办理时限由法定的3个工作日压缩到20分钟;利用互联网远程视频,不见面就能核查现场,努力实现企业需求快速响应、马上办理、闭环解决,为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好的项目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风劲帆满图新志

砥砺奋进正当时

放眼渭南大地,处处涌动着发展的热潮,企业生产热火朝天,项目建设风生水起。5月16日,在2022年渭南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现场,签订了氢能源和智能制造、法士特配套产业园等34个总投资达267.19亿元的重大工业项目。这从侧面印证,未来,渭南市工业经济必将呈现加速奔跑之势。

棋行于一域,落子谋全局。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渭南推进工业倍增计划走深走实、转型升级的关键之年。渭南市将狠抓“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主线,把工业稳增长摆上更加突出位置,锚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5%、新增规上工业企业60户等年度任务,确保工业总产值年内突破2700亿元。

以跳起来摘桃子的拼劲和韧劲,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工业“压舱石”作用。严格落实“周总结、月调度、季考核”工作制度,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在补短板、打基础、利长远上踏石留印、守正创新,紧盯172个工业倍增重点项目,加强动态跟踪服务,为工业增长积蓄后劲。

围绕“五个一”工作目标,找准实现工业倍增的突破点和着力点,聚力打造“353”产业集群,制定产业发展路线图、实施精准招商延链、推动集聚发展强链、强化创新驱动融链,提高产业发展水平,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制定《2022年工业稳增长促投资措施》,细化分解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增速,构建起“一个实施意见、一个行动方案、多个配套政策”的“1+1+N”制度体系,推动渭南全市工业经济平稳运行、提质升级。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咬定目标,千帆竞发,站在新的起点上,渭南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鼓足干劲,快马加鞭往前赶,只争朝夕抓落实,奋力谱写渭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