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海洋学家文圣常(副题)
光明日报记者 刘艳杰 本报通讯员 李华昌 冯文波
“是什么力量支撑您一辈子都这么勤奋努力?”一个青年学生在下班路上追着他问。
“一个人生下来,就得到前人知识的恩惠,是负了前人债的,所以要有还债的意识、回报社会的意识。何况我们还是科研工作者,应该有更高的境界,应该像居里夫人那样,无私地奉献自己。”他回答。
这个被追问的“他”,就是物理海洋学家、教育家、中国海浪研究的“燃灯者”和物理海洋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文圣常。
谆谆教诲犹在耳畔,先生却已永远离开。3月20日,文圣常在山东青岛逝世,享年101岁。
迎风破浪,向海而行
1921年11月,文圣常出生于河南光山县砖桥镇,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了中学时代。国家贫弱、民族危亡让他痛心不已,也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救国之志。
1944年文圣常从武汉大学毕业,1946年他被选派赴美国航空机械学校进修。从上海坐船去美国,这是他第一次看到大海,也切身感受到海浪的巨大威力。他想,如果能把这些能量利用起来,一定是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这个偶然间萌发的灵感,指引着他在随后的人生之路上迎风破浪、向海而行。
在美国进修期间,文圣常边查阅海洋资料,边结合机械工程学科所长,思考开发利用海浪能量的方法。回国后,文圣常来到重庆西南工业专科学校任教。教学之余,他结合自己的动力机械知识,设计出一种简单的利用海浪能量的动力装置,并在嘉陵江畔、北戴河海边、青岛汇泉湾进行试验。依托试验,文圣常撰写了《利用海洋动力的一个建议》,并于1953年在《机械工程学报》上刊发。迄今所知,这是我国学者最早进行海浪能量利用的试验。
为获得真实的海洋实验条件,文圣常希望到大海边进行海浪研究的想法越发强烈。1953年10月,在当时位于青岛的山东大学海洋系(中国海洋大学前身)主任、中国著名物理海洋学家赫崇本教授的盛邀之下,文圣常得偿所愿,进入山东大学海洋学系工作。
从此,由当时的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到青岛海洋大学再到现在的中国海洋大学,文圣常在这里工作了69年,也在这里谱写了他耕海踏浪的人生篇章。
浩海求索,谋海济国
来到青岛工作之后,文圣常全身心投入到海洋科教工作中。受困于当时落后的经济环境,学校的图书资料、科研团队、仪器设备皆匮乏,加之海洋科研特有的不稳定性、复杂性与危险性,使得开展海浪研究举步维艰。但文圣常顶住了压力,并在海浪研究领域崭露头角。
从海浪谱着手,文圣常创新性提出“普遍风浪谱”和“涌浪谱”,在学界产生强烈反响。其后,他又导出了风浪频谱和方向谱,并在港口工程技术规范方面提出了适合中国海域特点的施工标准。
从“普遍风浪谱”“涌浪谱”的问世,到适合中国海域特点的海浪计算及预报方法的创新,再到“七五”“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的组织实施,新型混合型海浪数值模式的提出……文圣常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在丰富我国海浪研究体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让西方发达国家学者刮目相看。
日本海洋学家鸟羽良明教授称赞文圣常的研究成果是“东方思想体系的结晶”。他的《海浪原理》是世界第一本海浪理论专著,他和同事合著的《海浪理论与计算原理》被誉为经典之作,赢得了“世界五大海浪专著有其二”的赞誉。
文圣常对海洋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84年,他被任命为山东海洋学院院长,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也是中国海洋大学发展史上第一位院士。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文圣常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教书育人,特别是到青岛后,更是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海洋人才,是名副其实的“大先生”。
在他培养的学生中,既有中国海洋学界第一位在国内获得博士学位的孙孚教授,也有卡尔·古斯塔夫·罗斯贝奖章获得者、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王斌,可谓桃李满天下。
2000年9月,当年的何梁何利基金奖评选结果揭晓,文圣常获得科学与进步奖,奖金20万元港币。他将其中的10万元捐给海大,设立奖学金。学校建议以资助者名字命名,但文圣常坚辞不就,最后定名为“文苑奖学金”。
在数十年的从教生涯中,文圣常牢记教书育人的使命,成为深受学生敬仰与爱戴的品行之师、学问之师。鉴于此,党和政府授予他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终身奉献海洋”纪念奖章等诸多荣誉称号和奖励。2014年,中国教育家年会暨“中国好教育”盛典授予他“烛光奖”,寓意在育人的道路上,他如同一支长燃不熄的红烛,映照着浩瀚的海洋和莘莘学子。
“我为党、为人民有效工作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我要珍惜余下的时间,决心将有生之年奉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这是文圣常在入党申请书中写下的铿锵誓言,也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海洋人不忘初心,扬帆远航!